EN| 1
当前位置:
首页
/
/
/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八一精神”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八一精神”研究述评

  • 分类:学术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2-25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摘要】南昌起义所孕育的“八一精神”近年来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八一精神”至今还没有“公论”,这恰好为学者们对“八一精神”作较为深入的研讨提供更大的余地。梳理前人的成果,期有助于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朝着更系统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研究述评“八一精神”学术界  南昌起义以其对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开创之伟业而永垂青史。其所孕育的“八一精神”近年来逐步引起学术界关注。“八一精神”至今尚未定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八一精神”研究述评

【概要描述】【摘要】南昌起义所孕育的“八一精神”近年来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八一精神”至今还没有“公论”,这恰好为学者们对“八一精神”作较为深入的研讨提供更大的余地。梳理前人的成果,期有助于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朝着更系统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研究述评“八一精神”学术界  南昌起义以其对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开创之伟业而永垂青史。其所孕育的“八一精神”近年来逐步引起学术界关注。“八一精神”至今尚未定

  • 分类:学术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2-25
  • 访问量:0
详情

  【摘 要】 南昌起义所孕育的“八一精神”近年来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八一精神”至今还没有“公论”,这恰好为学者们对“八一精神”作较为深入的研讨提供更大的余地。梳理前人的成果,期有助于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朝着更系统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研究述评 “八一精神” 学术界

  南昌起义以其对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开创之伟业而永垂青史。其所孕育的“八一精神” 近年来逐步引起学术界关注。“八一精神”至今尚未定论,这为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八一精神”作深入挖掘和探讨提供更大发挥空间。本文就此作点述评。

  一、关于“八一精神”的定位

  何谓“定位”?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确定其历史地位。这是研究“八一精神”的根本性问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江西省学术界围绕着“八一精神”的定位问题,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八一精神”被井冈山精神所涵盖,力主在江西只提一种精神,只树一面旗帜,即井冈山精神,因而导致“八一精神”长期以来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研究宣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八一精神” 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同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形成的革命精神。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伯流在《论“八一精神”的内涵及军魂的铸造》一文中认为,“‘八一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先河、前驱,井冈山精神是‘八一精神’的延伸、发展。不能因为南昌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融入到了井冈山斗争,就淡化或忽略‘八一精神’的存在意义”。南昌起义斗争早于井冈山斗争,其斗争条件也特殊,其核心领袖为周恩来。它以打响国民党武装反动派的第一枪、迈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起义的第一步而永载史册。“八一精神”是以周恩来等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怀着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顶着狂风巨浪,用鲜血与生命凝结而成的一种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它是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理论概念,非其它精神所能替代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三认为井冈山精神来源于安源精神、黄埔精神、八一精神和铁军精神。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院长郭杰忠也认为,“‘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石和源头”。

  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来看,中国共产党创造和培育了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极其珍贵的精神支柱。倘若把这一整套精神比作一根总链条的话,那么,“八一精神”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璀璨一环。

  二、“八一精神”科学内涵的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学术界对如何提炼和概括“八一精神”有不同看法。现不妨举其要者,略作述评。

  军事博物馆姜廷玉研究院认为,“对‘八一精神’的提炼概括应把握三个原则:论从史出、突出个性以及要有时代的特点”。 军事博物馆刘中刚馆员认为,“八一精神”要体现出八一南昌起义所塑造的革命实质和要旨。概括必须精干简练,富有鼓动性,起到催人奋进、感人肺腑的效应,要别于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概括的长征精神那种长句的形式。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廷华表示:“表述提炼“八一精神”时,要注意反映其独特性、做到简单明了” 。中央党校刘晶芳教授在谈到如何体现“八一精神”的特色时说:“应从历史本身演绎出来,立足于对八一起义深度研究上,并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把握其要旨。” 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彭红认为,“评价南昌起义和概括‘八一精神’不能拔高,不能苛求前人,而要联系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综上,学者们对提炼和概括“八一精神”大体应予考虑到这么几点:论从史出、个性鲜明、富含时代意义、表述简洁。真正做到既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的本然,又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的必然。力争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八一精神”科学内涵的界定

  所谓“界定”,简而言之就是要认可其本质内涵、精神要义。

  军事科学院陈力研究员认为,“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八一精神’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要求一个幼年的党要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提炼‘八一精神’应充分考虑决策果断以及组织得力等因素”。 国防大学汪江淮教授在《“八一精神”永放光芒》一文中指出:“最能体现‘八一精神’本质特征的有:党指挥枪是军魂;坚定革命理想是力量;正确的战略决策是胜算;军民同心是力量之源”。 姜廷玉在《八一南昌起义精神永存》一文中认为:“八一精神”应当涵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统战思想;“坚定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原馆长徐巍认为“八一精神”的内涵包含:坚定的革命信仰;敢为人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无私无畏;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不断进步。

  刘中刚《旗帜 军魂 奋起》一文的观点为:“八一精神”即“旗帜、军魂和奋起”。即南昌起义举起的是武装斗争旗帜;军魂即共产党缔造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并强调“缔造”须是第一位的,缔造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整合与改造,并经赋予新的内涵而融合一体。“建立或创立”均是指一个全新事物的诞生,不强调原有的基础。从尊重历史出发,使用“缔造”更适用、妥帖。“党指挥”荣誉地成为人民军队与生俱来的定性,成为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本质;奋起则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图存,然后又有创造之意,包含理想信念的实现,包含对人文环境的打破和重构,成为一种永葆斗志、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象。同样,余伯流《论“八一精神”的内涵及军魂的铸造》一文精辟独到、逻辑推理性强,着重于理论分析,辅以史实记叙加以深入探讨,他认为,从宏观上把握,南昌起义具有耀眼夺目的四大“亮点”:打响了第一枪,创建了一支人民军队,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造就了一批杰出将帅。并指出:“敢为人先、听党指挥、百折不挠、为民奋斗”是“八一精神”的内涵,其中,敢为人先是核心,听党指挥是灵魂。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八一精神”的内涵说法不一,表述存有种种差异。但一定的共识还是有的。其实,任何“精神”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诞生的,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存在和必然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观念的发展形态。因此每一种“精神”就必有其鲜明特性,即个性。如果提炼某种精神出来,没有个性,只有共性,或者各精神之间大同小异,那就不成其精神。总之,本着“言出有据”的原则,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泛泛而谈。那么,“八一精神”的个性何在?综合各方面因素,至少应该涵盖这么几个元素:旗帜的擎起(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军魂的铸造(听党指挥);逆境中的奋起(图存和创举,包含理想信念的实现,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打破重构等);“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思维(即能断、善断,包含决断的胆识等)。

  (二)“八一精神”的主要特征

  “八一精神”作为无产阶级的一种社会意识,作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首创的革命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其孕育和产生,不仅与以往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鲜明地烙上了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风貌。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的深沉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风格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完善发展、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它以其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崇高卓越的道德风范,自强不息的人文气息,成为维系中国革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血脉。是寓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于一炉的有机体。

  三、“八一精神”与其它一些相关问题

  (一)“八一精神”与各地武装起义、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正因为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全国各地才陆续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义的若干枪。“第一枪”在革命者的内心世界深处已积淀为一种永葆斗志、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象,南昌起义所孕育的“八一精神”的血脉更维系着革命者的信仰、意志、探索、创造。

  一大批起义将士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到各地领导起义,为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叶挺、聂荣臻、袁国平等)、桑植起义(贺龙、周逸群、贺锦斋)、海陆丰起义(澎湃、董朗等)、赣西南起义(李文林、金万邦等)等。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彭湃、董朗、颜昌颐创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李文林创建了东固革命根据地;许继慎参与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徐成章参与创建了琼崖革命根据地……其中,毛泽东同志曾对“贺龙式”根据地、“李文林式”根据地予以了高度评价。

  (二)“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

  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不可能有南昌起义这样的英雄壮举,也不可能有起义军南下受挫后向井冈山的胜利进军乃至“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的中国革命。南昌起义先辈们逆境中奋起、坚忍刻苦等品行无不闪耀着理性光彩,它并非枯燥呆板的说教,乃是一种具体生动的表达,坚定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基调。有学者从南昌起义伟大之举到当代颇有影响的“中国红歌会”,分析了“八一精神”原动力产生的巨大威力,从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三方面论述了“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八一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论述中尤为侧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八一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的传承,同时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展示,对于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乃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代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主体自我化的不良趋向,一定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从南昌起义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使“八一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

  (三)“八一精神”与自主创新

  创新就是一种实践,是对实践的升华。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崭新形态,创建了一支人民军队,并在革命领导权、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八一精神”的内核实际就是“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南昌起义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与自主创新的道路与是一脉相承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今天我们研究和弘扬“八一精神”,就是要基于历史方位的改变,培育国民的原创意识,使建立创新型国家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四)“八一精神”与南昌乃至江西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为人民军队的摇篮,共和国历代领导人无不关注南昌,江泽民同志还亲临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一座城市是否有魅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文化特色,植根于南昌起义的“八一精神”是一种独有的文化资源,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优势,更是英雄城南昌崛起的核心动力。大力弘扬“八一精神”是塑造南昌新形象和提高南昌城市知名度的有力手段,对于提升南昌文化软实力、引领南昌走特色发展新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学者提出,弘扬“八一精神”,应当大力整理、开发和利用有关八一起义的遗迹、文物、旧址等红色教育资源,深挖其深厚文化底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最大限度挖掘品牌潜力,发挥品牌效应。精心打造 “八一品牌”,形成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提高红色旅游质量与水平。使“八一精神”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起来,把“八一精神”、八一资源转化为经济和商业价值,进而吸引游客、带旺人气、凝聚人心,促进革命老区建设。譬如:江西临川是汤显祖、王安石的故里,也是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的第一个交通重镇。在大力宣传其“才子之乡”同时,还应当注意征集有关南昌起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开挖宣传红色历史资源。

  此外,学术界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八一精神”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等问题也展开了研究。

  四、关于“八一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弘扬“八一精神”有助于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有学者认为,“南昌起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救国救民,南昌起义斗争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注解”。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上所体现的“浩然革命正气、坚定理想信念、审时度势的决断、海纳百川的胸襟”,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八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和新的发展,它所蕴含的精神风貌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升华。弘扬“八一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弘扬“八一精神”有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中国革命走向何方?这是摆在尚处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面前之首要问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昌起义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爆发的。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敌人的淫威下大义凛然、临危不惧,正是因为心中时刻念着的就是“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般铮铮信条。贺龙、徐特立等在许多人纷纷退出共产党队伍时毅然选择了和共产党站在一起。被南昌起义军将士誉为“老将黄忠”的朱德含辛茹苦把队伍带上井冈山,历史终不会忘记陈毅在天心圩上意味深长的动员……正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无比坚定的信仰,南昌起义军民才为革命牺牲到底。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当今世情、国情、党情正发生深刻变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充分弘扬“八一精神”,重视对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注意媒体宣传导向。着力引导党员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尤其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三)弘扬“八一精神”有助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任重道远,毛泽东曾豪迈地称之为:“伟大工程”。“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如今中国共产党正面临来自各方面的严峻考验以及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面临着加强自身建设的艰巨任务。有学者认为,要以南昌起义保护党的生存那种使命感,以改革创新姿态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南昌起义那样坚持“党指挥枪”的政治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要像南昌起义那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保护和支持全民改革创新实践顺畅进行。“八一精神”为凸显执政为民这一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宗旨提供了历史镜鉴,是锤炼党性的生动教材,也为新时期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路径。这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弘扬“八一精神”有助于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有学者认为,“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取向、理论形态、精神教育价值存在诸多共融性。“八一精神”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前者为后者的理论创新之路提供了经验素材和实践支撑。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在南昌起义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了核心作用,它牢牢地把握住部队的政治方向。为人民军队“党指挥枪”这一军魂的铸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南昌起义作为人民军队的起点,其建军实践为改造旧式军队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南昌起义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初步创造了适合当时革命战争条件下的战略战术。不少学者认为,“党指挥枪”是“八一精神”精华、真谛所在,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八一精神”是我党我军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鲜活写照。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大力弘扬“八一精神”,对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发扬我党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为忠实履行新世纪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五、研究特点及前景展望

  研究者充分发挥创造性,从南昌起义史实材料出发,认真剖析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得出了理性的认识,坚持了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

  但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相比较而言,学术界开展对“八一精神”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诸多观点有待深入探讨、诸多资源有待挖掘。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史、党的学说与党建、哲学、政治学等视野来审视,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八一精神”产生、形成以及发展过程的研究成果还未出现,尤其对“八一精神”的内涵挖掘不够,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不多。行文侧重以史实叙述的方式仍旧居多;而史料的运用来源又偏重于中国共产党方面,相应地,来自于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国际方面的很薄弱,且史料相当一部分是回忆录。通过史料挖掘和事件的记叙来开展论述是无可厚非的,但上升到更高理论层面上去探讨一些深层次原因的文章较少。另外,研究视野还有待拓宽、研究方法有待吸收借鉴,诸如社会人类学方法、矛盾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心理分析法诸多方法都可加以运用。不断在研究的方法、手段、载体上加以创新。

  在“八一精神”尚无定论的情况下,诸多问题仍需通过争鸣的形式去开展研究。但无论如何,开展对“八一精神”的内涵与实质的研究依旧是中心话题之一。再者,如何挖掘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拓宽研究领域;怎样探讨“八一精神”的时代价值,赋予“八一精神”以现代元素,使“八一精神”研究与现代接轨,这些都反映并影响着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在“八一精神”不断焕发时代价值的氛围下,学术界对于“八一精神”的研究必定会更全面透彻。

  参考文献:

  [1]魏全木,李淑兰.学习与弘扬八一起义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1997,(7).

  [2]胡云、叶桉.论“八一精神”与塑造江西人新形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3]李春.试论“八一精与南昌城市品牌 [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丁志猛.八一精神与南昌发展[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4).

  [5]余伯流.论“八一精神”的内涵及军魂的铸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7,(8).

  [6]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7月25日).

  [7]郭杰忠.八一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8]姜廷玉.八一南昌起义精神永存[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9]刘中刚.旗帜 军魂 奋起——由对“八一精神”的思考谈起[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10]《八一枪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刊,2010,(3—4).

  [11]李睿、魏佐国.大力弘扬八一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4).

  [12]肖燕燕.八一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0.(10).

  [13]胡松、罗国华.弘扬八一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 [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14]王磊峰、聂慧芝.八一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动力 [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15]叶桉.略论八一精神与红色原创文化体系的形成——兼谈发扬八一精神和塑造八一品牌 [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16]张量、吴美华.略论八一精神的内涵价值及现实意义[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17]李哲、胡松.关于八一精神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18]梁晓宇.关于八一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论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19]龚奎林,黄梅.论八一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0]李星.略论八一精神[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1]林腾.浅论八一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2]申萍、孙健.八一精神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关联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3]苏醒.论南昌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兼论八一精神的时代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4]朱小理、杨宇光.弘扬八一精神 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力[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5]尹慧琼.八一精神与英雄城的建设[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6]胡云.论八一精神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现实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7]田田.弘扬八一精神 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湖清水”[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8]王湖广。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八一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9]唐志鹏.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30]林秋平.八一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31]黄世敏.八一精神与提升南昌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资讯

Copyright 2021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All Rights Reserved | 八一馆微博
赣ICP备15007421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昌

中国文明网  |  江西文明网  |  南昌文明网  |  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